新年的第一个周五到了,提前开班了两天,很好的消化了假期综合症。大家这个年过的怎么样,原地过年还是回家过年?
我来来聊聊假期拉家常、刷手机的一些思考。
1、寒门想出贵子,越来越难,也越来越有机会
春节在老家过年,老家是个苏北的小县城,刘邦故里。南漂多年,除了家人,跟其他人,以前的同学、朋友也没什么联系。只是偶尔听说,谁在哪个学校当老师,谁做生意没赚到钱,谁做生意亏掉了父母的血汗钱,每年回去总能听到几个这样的故事。
县城的物理区域经济体,非旅游、资源型的地方,基本还是体制、体制周边以及各类商业为主,工业很少,农业衰落。这些四五六七线的年轻人,靠谱的出路并不多。加上最近这两年,营商环境对经营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自己搞项目做生意更难了,雪上加霜。
寒门出贵子本身就是个低概率事件,但90%以上的人在20岁年纪,都算是寒门出身、啥也不懂,虽然今天的可能身处一线。假如回到20岁,我们能找到个生财有术这样的地方,那不得,对吧。早,是绝对优势,不可逆。每当有高中生、大学生、18岁这类圈友出现,随之而来的是一大波羡慕的目光。
物理空间对寒门的认知封锁远远大于其他,早就变了绝对优势。所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富人的孩子早立业。不过媒介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更多空间、更多信息、更多渠道,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物理空间的封锁,也给大多数普通人释放出了更多机会,只要你能抓得住。
帮助年轻人建立和扩大自己的生意,年前讨论出来的生财有术使命,任重道远。回老家一趟,还是有很多感触,意义感油然而生。
2、商业思维,首先是产品思维
商业的本质是交易。简单理解交易,就是通过货币买卖商品。所以一个项目的核心在于,买卖商品。主要是四个维度:卖什么、卖给谁、在哪儿卖、卖什么价格。如果再加一条,可持续的卖,不然所有路径又要再重跑一遍。
流量思维解决的是在哪儿卖的问题,哪里有流量,就在哪里卖,线上线下都一样。产品思维解决的是卖什么、卖给谁、卖什么价格的问题,也包括怎么可持续卖的问题。孰先孰后,就很明确。《大学》里有句话: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知道什么先,什么后,就离大道不远了。
为什么变现非常重要,就是解决项目的根本问题:买卖要成立。为什么算账非常重要,就是算清楚买卖成不成立。你到底卖给别人什么东西,有什么特别价值,解决什么问题,他买了能怎么样。
这不抖音大航海又要启动了,春节假期刷了几天抖音。仔细看了很多大号、中号、小号,搞清楚产品的不多,大多数还是流量导向,有种专业人士还没有进入的感觉。为啥那么多人都去干直播卖货,有了货,搞量就好了。所以诞生了选品,但如果只是简单选品,又能有多大竞争优势和长期价值呢。
搞产品、搞品牌的门槛高,但应该是难而正确的事。下一阶段的红利,一定属于那些真正的好产品。那些好到,用户买到是他的幸运的产品。把产品卖给适合的人不容易,但想在良莠不齐的商品世界里买到合适的好产品,也不容易。相信大家都有这种体验。
3、投放素材的核心是卖货,不是讲故事
我是做传统广告出身的,比如电视广告、机场广告、地铁广告等等,这类所谓线上、线下的广告投放。当年国内广告圈基本分为两派,一派是讲创意,调性、风格、故事、逼格,比如各类4A;另外一派是讲效益,广告就是卖品牌、卖产品,被4A鄙视很土,我属于很土的这派。
第一派中有一个国家很有代表性,就是泰国广告,广告行业出身的圈友应该都有耳闻。各类故事讲的精彩至极,感人肺腑,把广告拍成了电影,拿了很多奖。这些广告看完之后令人印象深刻,但就是不知道卖什么品牌、卖什么产品。
我还记得早年读大学的时候,老师放出几条拿过奖的平面广告,让大家猜猜卖的是啥产品,猜不到?那就非常有创意了。一言难尽。
如果说当年两派有争议,投放广告的第一目的毫无争议,就是卖货。所以,看起来我是干投放出身的。抖音上的很多投流广告、带货视频,还是讲故事的逻辑,先讲故事把人留住,再慢慢带入产品。很多拍素材的服务商的逻辑也是这样。
这有点像当初一个电动车品牌客户,门店门口摆了很多电动车,但是都不挂价格,先把人吸引进店,再聊价格,怕直接挂价格会把人拒之门外。殊不知,把不适合的用户吸引进来,会增加很多服务成本。货真价实,明码标价,产品是主角,适合就买,不适合别来,是效率最高的打法。
你是广告、想卖货,就正大光明、理直气壮的干,用户也都很清楚你的意图和目的,不必遮掩、套路。我给你好产品,适合他就买,不适合他就不买,充分降低用户的选择成本和决策成本。当然,如何围绕卖货设计场景、文案、展现、做出好素材,甚至倒推去改善产品,是个技术活儿。
4、卖货的最高境界是产品把自己卖出去
直播带货,主播当道,一时间主播人才匮乏、成本飞涨。我分享个不一样的思路,卖货不先靠主播,首先是靠产品本身,卖货的最高境界是产品把自己卖出去。还是前面那个问题,知所先后。
回到线下实体场景,我在逛街,前面有一排摆摊的,吆喝声音大的、摊子大的、卖的东西我感兴趣的,就吸引了我的注意。谁卖的,不重要。再换个场景,我在逛超市,老板是谁、售货员是谁,不重要。我自己放松溜达,在货架上选我想选的东西,最好自助收款没人烦也不用排队。
回到线上直播间,也是个买东西的商店。受限于直播视频场景,都是单点展示产品,这种展示效率是比较低的。我一般进了直播间,不听主播嘚吧,点开购物车看看卖什么东西,有想买的就买,没有想买的就不买。大多数情况下、大多数产品,不需要一位主播详细(大声)介绍。
当然,跟产品是什么也有很大关系。一般来说,客单越高、信息不对称越大、信任成本越高的产品,越需要更多的信息介绍(主播)。那些客单不高,不复杂,一眼懂,预期确定的产品,并不需要太高的信任成本,看看就能决定买不买。所谓直播互动,跟下线店里问问题是一样的。
后来也有一些无人直播的玩法,大家觉得很新鲜,不用主播也能卖,其实底层逻辑就是这样。不过,知识类产品,比如课程/训练营,预期不确定,就需要更高的信任成本:你谁啊你,凭什么教我做这个。话又说回来,书店卖书也不需要主播,只不过直播间没法让你翻看试用。
假如我是卖家,我会这么干,找一个明确需求,做一套更好的解决方案,卖一系列产品。比如我前几天去看牙,医生说来晚了,我心一凉。他说中国人普遍不看牙,等疼了看的时候就晚了。补完牙,让我买个冲牙器,然后说了一句话:冲牙器用的越早,牙齿补的越少。这话马上就打动了我,后悔没早点知道、早点用。
如果我做抖音,我会研究出一套保护牙齿的解决方案,最后得出一套效率最高的方法,比如怎么刷、怎么洗、怎么漱,分别匹配出一个好产品,做成了一个年轻人保护牙齿的解决方案,有单品,有套餐。这就是我的品,卖给哪些人,解决啥问题,先想清楚。哪怕是选品,也要做成更有价值的解决方案,搞牙,我这最科学,你买到是幸运,心中有这个自信。
至于是投流,还是起号直播,还是代播,都是如何获取流量。围绕这套品,提炼购买理由,给出一系列产品快速选择,形成一套素材,打动用户购买,像那个医生那句话打动我一样。这些东西做完,这个品的销售就不依赖人,不靠主播也能把自己卖出去,在哪里都一样,只要适合的人看到。
再比如,中国人讲究字如其人,写一手好字很加分。每个父母都想让孩子把字写好,孩子字好看,机会多一半,这句话也打动了我。那么解决方案是什么?几岁开始练最好?怎么练最好?目前最科学的方法是什么?那些好的产品是什么?如何组合成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?卖给家长们什么能让孩子练出一手好字?命名,口号,文案,怎么提炼购买理由?怎么能高效的呈现在用户面前?
再往下,做品牌,做产品。或者,从一开始,就做品牌。此类的需求和思路还有很多。
观点不一定对,给个参考。世界发展是效率导向,对于用户、卖家双方效率更高的方式,一定会是更好的方式。
最后放张图,之前我有聊过,我在盒马买了一盒鸡蛋,我都没有买鸡蛋的需求,但是这盒鸡蛋自己把自己卖了出去。感兴趣的圈友可以拆解下,它靠哪些点把自己卖了出去,还可以怎么做更好,这些点在线上线下、不同产品上都是复用的。磨练出这门手艺,很多场景的销售都是降维打。
拜个晚年。